2016年,全球化发展走向十字路口,全球留学情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留学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为反映中国留学发展的最新情况、分析中国留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热点问题,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组织编写了《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
2016年中国留学发展表现出诸多新特点,如留学生数量连续保持全球第一位置,留学人员增速放缓,低龄留学人群更倾向于向学历留学发展,国际学校与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与此同时,留学回国人员增速再次超过出国留学人员增速,来华留学生增速再次达到两位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来华留学的主要增长点,国际学生在华实习就业政策取得新的突破。报告还进一步分析了留学安全、海归就业压力凸显等问题。在对2016年中国留学发展情况研究的基础上,报告还就如何推动留学价值回归、提高留学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和促进“一带一路”来华留学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希望为留学人员和相关主体提供参考,也希望相关研究能够进一步推动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的健康发展。
英美留学增速放缓,中国保持第三大留学国位置
2016全球留学发展呈现出不同于往年的新态势: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和英国脱欧等“黑天鹅”事件对传统留学目的地造成强烈冲击,导致英国和美国国际学生人数增长速度下降。
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简称IIE)“Project Atlas”的研究数据,2016-2017学年,世界八大留学目的国接收高等教育国际学生总数达3533999人,较2015-2016学年增幅稍有下降(0.04%)。同时,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学生较上一学年增幅下降3.7个百分点,而英国仅上升0.3个百分点。相反,中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三个国家的国际学生持续增长。此外,中国则继续保持第三大留学国位置,2016-2017年接收高等教育国际学生442773人,同比增长11.4%,较2015-2016学年增幅上升5.9个百分点。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继续保持开放的留学与移民政策,国际学生增速显著,同比增速分别为12.1%和18.3%,较2015-2016学年增幅分别上升3.7和8.2个百分点。
另根据IIE《2017年门户开放报告》报告显示,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学生占美国高等教育学生总量的5.3%,占全球国际学生总量的24%,位居所有留学目的地国家第一。然而,从新录取留学生的增速上来看,2016-2017学年,美国高等教育机构新录取留学生较2015-2016学年同比下降了3.3%,增幅同比下降5.7个百分点。
生活时尚
肖经栋:优秀外教招聘难,是中国国际学校的普遍问题。除了薪资待遇外,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亚洲为最主要留学生源地,学校的综合排名为首要择校参考
通过对全球留学生生源地研究发现,十大生源地中,亚洲占6席(中国大陆地区、印度、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伊朗和印度尼西亚),中等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生源将进一步增加。而中等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对于留学的需求较大,而随着财富的进一步积累,以及对教育水平和未来发展的更高追求,该区域留学生源将会进一步增加。
在择校方面,学校的综合排名仍然留学生的首要参考要素,占到受调查者的61%。同时,研究显示,留学生并不特别关注留学的费用问题。
OECD国家博士研究生持续增长,生源国需注意促进人才回流或环流
随着学位教育级别的提升,国际学生所占比例也呈现增长的趋势。从2012-2015年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要留学目标国家不但呈现出留学博士生占该国在读博士生群体较高比例的情况,而且还在所占比例上出现了连续增长。例如瑞士达到54%,较2012年连续三年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美国作为留学大国,其留学博士生占比从2012年的29%上升到2015年的38%,增长了9个百分点。
留学博士生比例的持续增加,为发达国家在专业学科领域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量,而对高端人才的来源国家来说,如果不能形成有效人才回流或者人才环流,也意味着存在高端人才的流失的风险。
中国留学生数量保持第一,工商管理相关专业比例持续回升
与接受国际学生的持续增长不同,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增速放缓,但留学生数量保持全球第一位。报告援引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同比增长3.97%,较2015年增速下降9.93个百分点,也是自2000年以来第6次出现个位数的增长率。从累计数据来看,1978-2016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累计达458.66万人,其中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学习和研究的留学生为136.25万。
2016年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出国留学的专业选择上又有一些新的变化。其中,工程科学专业和工程技术专业继2014年后继续下降,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专业、数学与统计学专业、社会科学专业较2015年有所下降;工商管理学专业、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和教育学专业选择比例继2014年后保持持续增长。2015-2016年,工商管理学专业选择比例持续回暖,或与工商管理相关领域的发展需求再次放大有关,包括金融领域、贸易领域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在“互联网+”的刺激下产生新一轮的增长。
留学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学术诚信问题凸显
“章莹颖事件”把留学生安全问题带到公众的视野,尤其是在当前留学低龄化趋势日渐凸显和种族歧视依然存在的情况下,留学安全问题日益严峻。根据外交部领事司数据,外交部中国驻外使领馆和领保中心受理的领事保护和协助案件数量呈加速发展态势,案件总数量从2012年的3.68万起提升至2016年的10万余起,涉及的留学生数量也从2014年的932人增长到2015年的6185人。
在这种情况下,提升自我保护意识是确保留学生留学安全最重要的方面;从留学生家长的角度,应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社会层面,需要多方自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留学生曾经是国际学生中“勤奋”“刻苦”的代名词,然而近年来中国留学生学术造假事件频频进入公众视野,对中国留学生的整体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在过去一年,中国留学生被劝退有学术表现差(39.86%)和学术不诚信(32.57%)两个主要原因;其中,因学术不诚信而被劝退的人数比例明显上升,由去年的24.56%增至32.57%。
国际学校与中外合作办学,提供“留学”新选择
国际学校与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快速,提供了“留学”的新选择。在中国低龄留学现象明显的同时,通过就读国际学校的以增加进入世界名校的机会,也成为很多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投资方式。截至目前,中国约有550所英语国际学校,成为全球拥有国际学校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各级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总数约55万人,其中有45万人处于高等教育阶段,占中国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的比例为1.4%,而将历年数据相加,高等教育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的总数则超过150万人。到2017年,经批复或复核通过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到2469个,教育部批准的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数量近90所,毕业生人数达到160万人。
海归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家庭成为新一代留学生回国发展主因
随着出国留学人数的不断增长,海归学历的含金量不断下降,就业压力进一步凸显。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留学回国人员达到43.25万人,超过8成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较2015年增加了2.08万人,同比增长3.97%,较2015年增速有所放缓,增速方面同比下降6.42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海归增速再次高出当年出国留学人数增速(1.75个百分点),海归人数与出国留学人员数量之间的差距有所减缓,但人数差距仍然存在。
虽然近半数海归认为自身的竞争力高于国内同类学生,但海归群体的劣势仍然明显,大多数接受调查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阻碍其工作发展的主要问题,剩下的则认为认为不适应国内人情社会和不熟悉国内市场环境是影响求职的主要原因。
海归就业进入“青铜时代”,留学价值回归引深思
随着留学的平民化发展以及大规模“海归潮”的到来,曾经光鲜亮丽的海外文凭也已经不再是就业的稳妥保障。褪去“光环”后的海归正在面临着就业压力的严峻考验,海归就业进入“青铜时代”。根据海归调查报告数据,40%以上海归的税后月收入低于6000元,与高昂的留学成本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面,留学教育大众化使得留学的整体质量出现下降,一些“野鸡大学”涌现,也造成留学生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等诸多方面的严重损失;另一方面,留学产业化发展迅速,留学服务机构成为很多学生申请国外学校的好助手,但也有依赖留学服务机构的情况发生,使得准留学生对于留学申请过程没有良好的了解与体验,对于学校选择与未来的发展没有自己明确的规划,造成留学成本与留学收益不匹配;此外,国内人才市场越来越注重求职者的工作能力与经验,仅凭借在国外的学历已经无法成为求职的稳妥保障。
面对海归就业的“青铜时代”,留学生和准留学生需要深入思考留学的价值与意义。对此,我认为,首先需要树立客观、成熟的留学价值观,促进留学生、留学家庭理性选择和规划留学,同时社会对留学生也需要更多包容;第二,打造针对海归特征的就业、创业和大数据研究的综合服务平台,提升海归在国内的发展情况
来华留学生比例持续增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新增长点
由于来华留学工作起步较晚、且存在诸多障碍,来华留学人员数量仍然远低于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人员数量,留学赤字问题依然严峻。
但是,随着“一带一路”沿线项目的不断推进,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的国际学生数量持续增长。来华留学生人数增长最快的韩国、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老挝中,泰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老挝都属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增幅的平均值超过20%。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也为汉语言文化传播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全球掀起了一股“汉语热”,许多国家和地区将汉语列为战略语言,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学习也成为个人发展和商业合作的需求。
未来为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提升高校教学国际化水平。推动高校教学的国际化,首先要提升高校的国际化师资比例。其次,应进一步推动教学语言的国际化,通过开设更多的英文课程以吸引国际学生来华留学。
提升教育质量是吸引留学生的关键。留学生选择来华留学更多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或者对中国发展前景的看好,而中国高校的教育质量并非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尤其是对发达国家的学生来说,中国高校的教育质量并没有吸引力。中国高校如果要在争取留学生的竞争中更进一步,赶上世界一流大学竞争,那么就需要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条件和学术水平。
为来华留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尽管来华留学得到了大力支持,但来华留学生毕业后在华就业仍有诸多阻碍,这让来华留学的价值大打折扣。目前,中国缺乏细致的,针对外国留学生的就业政策,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也很少有针对外国学生的服务。据调查,在苏州的留学生有九成以上不清楚中国对外的就业政策。对中国政策环境的不清晰与申请工作签证的困难,也成为阻碍来华留学生来华的重要因素。
鼓励各省发挥区位优势吸引来华留学生。边疆省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有针对性地与联系紧密的国家、地区展开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边疆省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有针对性地与联系紧密的国家、地区展开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促进留学生融入中国文化。为促进留学生融入中国文化和生活,高校可鼓励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是调整国际学生与国内学生住宿分离政策,尝试让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共同居住、生活,并且支持留学生加入中国的学生组织、社团,减少留学生对中国社会的疏离感,推进留学生跨文化融合工作。
提升来华留学生质量。高校应客观看待来华留学生比例这一指标,摒弃粗放式发展的思路,招收、培养高质量的国际人才。同时,有序地将来华留学生的学费定价权下放至学校,将对来华留学生资助由“暗补”改为“明补”,激发高校接收来华留学生的积极性。
加强常态化的信息发布渠道的建设。即加大对高校英文网站的建设力度,为国际学生提供更丰富、透明的信息,建立有效的、常态化的信息渠道,对促进来华留学至关重要。
建立汉语言学习与传播的国际通道。为促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并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华留学,中国应加大对汉语言传播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在全球的500多所学院和1000多个孔子课堂的作用,依托其培养的数百万亲华、懂华的学员基础,及其奠定的汉语学习和文化传播基础,充分发挥其在吸引来华留学生源方面的积极作用,拓宽汉语学习的受众基础。
如今,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将会吸引更多留学生来华学习和生活。而作为战略资源,中国也需要大量国际化人才。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的不断推进下,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将会有更多的海外学生选择来华学习,从而进一步弥补留学赤字。
注:本文由全球化智库授权发表,不代表FT中文网观点。全球化智库(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简称CCG,是中国领先的国际化智库。CCG致力于中国的全球化战略、人才国际化和企业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目前拥有全职智库研究和专业人员近百人。